首先準備壹張彩色的手工紙作為風箏的主體,在紙盤中倒入壹些不同顏色的顏料,用棉簽將顏料塗在封口或瓶蓋上,根據自己的喜好開始裝飾手工紙。
然後將晾幹的手工紙沿寬度方向對折展開,紙上會出現壹條折線。將紙張旋轉90度後,窄邊的兩個角向內折疊,直到在中間的折疊線上重疊,這樣上部就變成了三角形,左下角和右下角也向內折疊。
繼續打開折疊線,把紙翻過來,就能看到菱形的折痕。用剪刀剪出菱形,這是風箏的主體。
然後把吸管貼在菱形的兩條對角線上,把紙以外的部分剪掉。
最後,在發根條的壹端塗上膠水後,作為風箏的尾部插入中間虛線處的吸管末端,在發根條上系上壹些漂亮的彩色絲帶,讓風箏看起來像是在空中飛翔。
小學生手工風箏繪制完成。
展開:
風箏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東周春秋時期發明的,距今已有2000多年。相傳,翟墨用木頭制作了木制小鳥,歷時三年研制而成,是人類風箏的最早起源。後來,魯班在翟墨用竹子來改進風箏的材料。直到東漢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人們才開始用紙制作風箏,稱為“紙風箏”。
到了南北朝時期,風箏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隋唐以來,由於造紙業的發展,人們開始用紙糊風箏;在宋朝,放風箏成為壹項受歡迎的戶外活動。宋代周覓在《老武林》中寫道:“清明時節,人們去郊外放風箏,黃昏歸來。”“風箏”指的是風箏。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和宋代蘇漢臣的《百子圖》中都有生動的放風箏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