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宵節、燈節。正月是農歷的第壹個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正月十五叫做“元宵節”。
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習俗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它仍然是中國傳統的民間節日。元宵節只有在正月十五、正月上半月或早期節日形成的滿月時才被稱為元宵節。
隋朝以後稱為元熙或元野。初唐受道教影響,也叫上元,只是到了晚唐才偶爾叫元宵。但自宋代以來,它也被稱為鄧溪。在清朝,它也被稱為元宵節。
元宵節被稱為上元節。
上元意味著新年的第壹個月圓之夜。五鬥米道所拜之神為天官、地官、水官,說天神保佑百姓,地官赦罪,水官釋厄,三官配三元,說上元天官生於正月十五,中原地官生於七月十五,夏媛水官生於十月十五。
三次元日三官主三次元日的說法,最早見於東晉末劉宋初的古代靈寶經《太上皇董璇靈寶三次元積戒經》。根據“三官”和季節氣候的時間,把正月十五定為“上元”,七月十五定為“中元”,十月十五定為“夏媛”,合稱“三元”。這樣,正月十五就叫做上元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