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為了驅除對黑暗的恐懼,燈籠被衍生出具有驅邪避邪、祈求光明的意義。在閩南語中,“登”的讀音與“丁”相近,所以燈籠也被用來祈求孩子加丁、求功名、避邪。
孔明燈籠也叫“天燈”。在現實社會中,人們也稱之為“許願燈”。人們會把所有的願望都寄托在這個天燈上,希望自己的願望能夠實現。事實上,據說孔明燈是諸葛孔明發明的,所以人們通常稱它為“孔明燈”。
燈籠的起源
元宵節起源於漢武帝在農歷正月十五在宮中設壇祭拜當時最尊貴的太陽神。因為是通宵舉行,所以要通宵點燈,這就是元宵節點燈的開始。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後,由於結合了道教的神仙技藝和燒燈敬佛的虔誠,每逢正月十五的夜晚,城鄉燈火通明,士紳和普通百姓都掛燈,形成了中西合璧的獨特習俗。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這個時候,各種各樣的燈籠掛在大街上,色彩繽紛。方勝的燈籠大多以亭子上的鳥、魚、昆蟲和花為主題。它由染色紙制成,用各種顏色的華麗條紋裝飾,鮮艷奪目。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燈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