鑼鼓是山西、河南、陜西三省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打擊樂器的表現形式,曲調眾多,演奏風格多樣,氣氛熱烈,表演豐富,形式多樣。它可以單獨表演,也可以伴以民間舞蹈,這是該地區慶祝節日和婚禮的壹種藝術表演形式。習慣上以鑼鼓為主要樂器,振奮身心,激勵人們奮進,驅走邪氣,歡慶幸福。幾乎每個村都有壹套集資購買的鑼鼓,俗稱“夥計壹套”;樂器方面,通常有七件班固、大鼓、大鑼、堂鑼、大鈸、小鈸(俗稱“叉”)和鈴(或壹條木魚)為壹套;每壹首曲子都被稱為“牌子”或“扇子”。傳統的鑼鼓是用十八番子演奏的,如“蝴蝶穿花”、“喜鵲鬧梅”、“鳳凰歸巢”、“魚拍手”、“鮑老崔”,合稱“鑼鼓十八番子”,成為民間對鑼鼓的刻板印象,無論是誰。
當地幾乎人人都愛打鑼鼓,人人都愛看,人人都愛聽。有“聽墻上鼓”的傳言;每逢喜慶節日或農閑時節,壹群人隨時可以聚在壹起敲幾下鑼鼓取樂;漁民出海壹定要帶壹套鑼鼓。當他們遇到壹條大鯊魚,捕到滿滿壹船的魚或者遇到鄰近的船時,他們必須敲鑼打鼓。很多人的祖孫輩都愛敲鑼打鼓。每年正月十五和四月初八佛誕節前後的廟會上,各村都要組織鑼鼓隊與其他村比賽,贏了榮耀,輸了再練,下次見。
上一篇:信陽大爺大媽國慶組團攔婚車。他們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麽?下一篇:刀削面的由來是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