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清明節的傳統文化如下:
1、掃墓祭祖。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為習俗。唐朝之後,寒食節逐漸式微,於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後持續不斷的節俗傳統。
2、踏青。清明之時,正值春回大地,人們乃因利乘便,掃墓之余亦壹家老少在山鄉野間遊樂壹番,回家時順手折幾枝葉芽初綻的柳枝戴在頭上,怡樂融融。也有的人特意於清明節期間到大自然去欣賞和領略生機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遠足,古代叫探春、尋春。
3、插柳。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人們踏青時順手折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檐上。清明插柳也可能跟過去寒食節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的習俗有關。
4、牽鉤。“牽鉤”是古稱,其實就是現代的拔河運動。據說春秋時,楚國為了進攻吳國,以牽鉤這種運動來增強人民的體質。它主要是以壹根麻繩,兩頭分為許多小繩,比賽時,以壹面大旗為界,壹聲令下,雙方各自用力拉繩,鼓樂齊鳴,雙方助威吶喊,熱鬧非常。
5、放風箏。放風箏是清明節人們最喜愛的活動之壹。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將其病況寫或畫於紮制的風箏上,用線系著風箏在空中放飛,讓它飛至高空就拉線剪斷,疾病災難便會隨著風箏壹起飛走。後來,風箏亦逐漸發展成廣為流行的郊遊娛樂活動。
6、蕩秋千。秋千最早叫"千秋",相傳秋千為春秋時齊桓公從北方民族山戎所傳入,漢以後成為清明及其它如端午節、寒食節等節日的民間遊戲。秋千最初是用壹根繩子,以手抓繩而蕩,後發展成於木架上懸掛兩繩,下拴橫板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