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舞獅始於南北朝。在中國,舞獅的形式多種多樣,大致可以分為北方舞獅和南方舞獅兩種。北方舞獅的樣子和真獅子很像,全身披著獅子的鬥篷。舞獅者(壹般是兩個人壹起跳舞組成壹只大獅子)只露腳,不見人。北方有雌獅和雄獅,還有文獅、武獅、成年獅和幼獅。
2.“舞獅”又稱“舞獅”、“和樂”,通常由三人表演,其中兩人裝扮成獅子,壹人充當獅頭,壹人充當獅身和後腳,另壹人充當獅頭。舞法分民用和軍用。文藝舞蹈表現了獅子的溫柔,有抖毛、翻滾等動作,武獅表現了獅子的兇猛,騰躍、推高。
3.中國本身沒有獅子。在中國文化中,“獅子”最初只是壹種神話動物,就像“龍”和“獨角獸”壹樣。直到漢代才第壹次從西域引進少量真獅。當時人們模仿其外部的鐐銬和動作進行遊戲,發展到三國時期的舞獅。南北朝時隨著佛教的興起,開始流行。在史書中,漢代《禮樂記》中提到的“象人”是壹個扮演“魚蝦獅”的藝人。
4.在唐代,舞獅是壹種大型宮廷舞蹈表演。當時的“太平樂”,又稱“五方舞獅”,發源於天竺、獅國。白居易詩中對舞獅的描述是:“蒙面任虎假面獅,以木為頭絲為尾雕,鍍金眼銀牙,勇穿毛衫帶耳”,可見當時的舞獅與我們今天看到的十分相似。
5.舞獅作為壹種表演藝術,據信形成於1500年前的北魏,當時北方的匈奴入侵作亂。他們專門刻了許多木石,用金絲麻縫成獅身,並派善舞者向魏進貢,意圖在舞獅時刺死魏帝。幸好忠臣識破,令其知難而退。後來因為魏帝愛舞獅,下令模仿,實用主義流傳到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