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舞蹈介紹:
農樂舞是朝鮮族的傳統舞蹈之壹,在朝鮮族中廣泛流傳。遼寧省北部的鐵嶺市是壹個多民族聚居區,朝鮮族人口23434人。5世紀前後在鐵嶺及其周邊地區出土的墓葬中發現的壁畫生動地描繪了朝鮮先民歡樂舞蹈的場景。
鐵嶺朝鮮族農樂舞蹈起源於祭祀活動,在發展過程中逐漸演變為壹種自娛性舞蹈。現在流行於鐵嶺地區的朝鮮族,逢年過節都要表演。2008年6月14日,朝鮮族農舞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中國朝鮮族農舞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二、表現形式:
韓國農樂舞的大象帽舞是壹種團體表演,表演很有講究。它分為壹定的步驟和程序。首先,音樂開始。先用手鼓拋短象帽做簡單的舞蹈動作,再換中象帽,轉長鼓,使舞蹈達到高潮。
當朝鮮農樂舞和乞糧舞入場時,在舞蹈隊的前面,有戴著大象帽的青年男子和老人,他們不停地晃動著帽子上五顏六色的長綢,後面跟著整個舞蹈隊的總指揮,村裏壹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手裏拿著鈸,邊走邊打著節奏,領著舞蹈隊出去了。
三、傳承價值:
鐵嶺朝鮮族農業舞蹈是民族雜居地區朝鮮族農業舞蹈的典型代表,以特殊的方式反映了朝鮮族的發展歷史和生產生活狀況,對促進民族文化認同具有重要作用。
農業音樂舞蹈活潑高雅,節奏歡快舒適,充分體現了朝鮮人民在勞動中的精神面貌和民族氣質,是朝鮮人民在長期生活中創造的寶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