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宮,原名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占地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宮殿70多座,房屋9000多間。
北京紫禁城的修建始於永樂四年(1406),以南京紫禁城為基礎,至永樂十八年(1420)完工,成為明清兩代二十四位皇帝的行宮。
民國十四年國慶節(1925 10 10月10),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並開館。北京故宮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周有高10米的城墻,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
故宮有四個門,南面是午門,北面是神武門,東面是東華門,西面是西華門。城墻四角有壹座雍容的角樓,民間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脊的說法來形容其結構之復雜。
北京紫禁城由明朝皇帝朱迪創建,由蒯祥設計。占地面積72萬平方米(長961米,寬753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占地面積72萬平方米,有1萬農民工,* *建14年,有9999間半,按實際數據1973年。
當時的故宮前殿要求建築造型宏偉,庭院清朗開闊,象征著封建政權的至高無上。太和殿位於紫禁城的對角線中心,每個角上有十個吉祥如意的獸。
紫禁城的設計者認為這將展示皇帝的威嚴,震驚世界。而後面的皇宮要求有深度和緊湊性,所以東西東六宮自成體系,各有宮門宮墻,相對排列有序。皇宮後是皇宮後院。
故宮博物院沿壹條南北中軸線布置,三大殿、後三宮、禦花園都位於這條中軸線上。並向兩邊展開,由北向南筆直,左右對稱。這條中軸線不僅貫穿故宮,而且從南面的永定門到北面的鼓樓、鐘樓貫穿全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