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的起源與動物崇拜有關,每壹種生肖都有豐富的傳說,並以此形成壹種觀念闡釋系統,成為民間文化中的形象哲學,如婚配上的屬相、本命年等。
星宿說,古人將黃道與赤道附近的恒星分為“二十八星宿”。二十八宿分別代表壹種動物。古代將周天等分十二分,用十二支表示,而十二支配屬生肖,生肖與二十八星宿存在對應關系。明代大學士王鏊認為,二十八種動物配屬二十八星宿,並“以七曜統之”,成“女土蝠,虛日鼠,危月燕,子也”的格局。清代李長卿在《松霞館贅言》認為,二十八宿配動物“即前十二屬加壹倍者也“,“亢金龍,辰官也,角木蛟附焉。蛟,龍類也”,體現十二生肖為基礎湊齊二十八種星宿動物。但該說難免有附會,二八星宿配動物的記載要晚於十二生肖。
歲星說,木星十二年運行壹周天,從木星位置可確定年度支序。《玉函山房輯佚書》認為每十二年,“三歲穰,三歲毀,三歲康,三歲旱”,另說是“天下六歲壹穰,六歲壹康,幾十二歲壹饑”。植物興衰和動物生活環境存在周期,食草動物(鼠、牛、馬、羊)和肉食雜食動物在不同年份的生活條件大不相同,不同年份出生的人如能模仿當年生長旺盛的動物,從而形成生肖動物,以此推定動物興衰與木星年有關,十二生肖和十二辰相統壹。
圖騰說,《史記·五帝本紀》記述黃帝“教熊羆貔貅軀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文中所言是各部落圖騰,絕非真有降龍伏虎本領。十二生肖來源於原始社會的圖騰崇拜,成令人信服的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