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經濟發展特點如下:
印度經濟產業多元化,涵蓋農業、手工藝、紡織以至服務業。
以購買力平價(PPP)計算(2007年),印度經濟是亞洲第三大經濟體系。若以美元為貨幣單位的GDP計
算(2007年估計為1.09萬億美元),印度是世界第12大經濟體。在主要經濟體中,印度的經濟增長名列第二,2006/07財政年度的GDP增長達
9.4%。不過,印度人口龐大,其人均收入(2007年估計數字)僅為$4,182(以PPP計算)或$964(名義人均收入)。 世界銀行也將印度界定為低收入經濟體。
雖然印度三分二人口仍然直接或簡接依靠農業維生,近年來服務業增長迅速,日益重要。印度憑借信息技術及大量受過教育並懂得英語的青年,發展成為全球企業將客戶服務和技術支持等“後勤工序”外判的中心。印度成為軟件及金融技術人員的“輸出國”,其他行業如制造業、制藥、生物科技、電訊、造船、航空和旅遊的發展潛力也十分龐大。
從英國獨立後,印度奉行社會主義的經濟路線,嚴格限制私營公司、對外貿易和外來投資。不過,自1990年代起,印度逐步開放市場,實施經濟改革,減少政府對貿易和投資的控制。縱然面對政治爭議,印度政府逐步將公營機構私營化,以及開放部分行業予以私營和外資參與。
印度面對的經濟問題來自龐大並持續增長的人口,以及嚴重的貧富懸殊。貧窮仍是印度急需解決的問題,官方估計,2004至2005年印度有27%人口屬於貧困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