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腸劍真貌,《越絕書》所記載的、包括“魚腸劍”在內的越王勾踐五大名劍,據說後來流入他國,皆不知所終,淹沒在歷史長河的滾滾浪花裏……那麽,歷史上真正的魚腸劍到底是什麽樣子呢?它的形制、尺寸如何?近年隨著考古學發現的進程,這個歷史迷團終於可以揭開了。1985年11月上旬,浙江省紹興縣(這裏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越國國都)漓渚鎮洞橋村村民在橫路畈挖田泥時發現壹把青銅短劍,通長21.6厘米,格寬3厘米,莖長6厘米。劍身較扁,略起棱脊,斜從而寬,前鋒收狹。劍格較闊,圓柱莖,上有三周凸箍,首心有圓孔通莖內。脊兩側各飾壹列變體雲雷紋,格、莖和箍上也有卷雲紋,是典型的春秋越國銅器。越國以鑄造寶劍而名滿天下,紹興境內已發現的越國青銅劍已有20余把,但大多劍身較長,漓渚鎮出土的是最短的壹把,堅韌鋒利,巧奪天工,有人認為就是五把越王名劍中的“魚腸劍”。無獨有偶,2004年五壹黃金周期間,筆者有幸看到了壹件浙江民間收藏的春秋越式短劍殘段,與前劍尺寸頗為接近,而在類型學斷代上更加接近春秋晚期。此劍之格、莖、首基本完整,劍身大部分已銹蝕殘斷。整個殘段長約13厘米左右,估計完整時全劍長約23厘米上下。劍格呈凹形,正面為獸面紋嵌藍色琉璃,背面為卷雲紋嵌綠松石;圓柱莖,上有兩周凸箍;劍首飾有七道同心圓,最寬的兩組同心圓之間還鑄有精美的人字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