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截棍歷史悠久,其演變過程伴隨著古代戰爭的需要。它的原型是尖棍,由脫粒農具的連枷演變而來。連枷是用來打莊稼的,在中國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叫法。南方有些地區叫刁叉或條車,北方有些地區叫刮棍和旋棍錘。作為雙節棍的鼻祖,連枷最早誕生於古埃及,距今約有3500年的歷史。中國關於連枷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25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後來世界其他地方也出現了連枷,但出現的時間相對較晚。
最早關於尖頭棒的記載可以在戰國早期的墨子《孫子兵法》中找到。墨子大師受連枷的啟發,為了戰爭中守城的需要,發明了連挺,即大端棍,記載在《墨子十六兵法·墨子備城門·墨子備俄賦》中。墨子把它列為北程門的主要鎮守器械之壹,並要求城內“兩步連接”。《墨子北賦》曰:“長二尺,大六寸,索二尺。”這裏所謂的硬挺是指硬挺的尖端段,而纜繩就是連接尖端段和手柄段的纜繩鏈。尖棍出現在中世紀中期的歐洲,主要用於即時作戰。東南亞等地區多從中國明清時期傳入。所以雙節棍起源於中國古代。
也有人說雙節棍是宋太祖趙匡胤創造的[2],最初叫大盤龍棍(現代北方也叫大掃)和小盤龍棍(小掃)。但當時的大盤龍棍,壹端短,另壹端長,專門用來掃除敵人的蛛絲馬跡,穿甲兵或硬兵器,使其失去戰鬥力【這種長短不壹的雙節棍也常被稱為“虎尾尖”,屬於繩類兵器,也屬於軟兵器。後來,這種武器從南方傳到菲律賓,又從東方傳到日本。
還有壹種說法是,雙節棍起源於古代農民在打谷場上使用的“連枷”農具。據考證,它存在於幾百年前的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