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明朝起,每逢皇帝有重大慶典,儀仗中總愛用些大象。駕輦、馱寶也用它們。在北京就有專有供皇帝儀仗馴象的人員,由錦衣衛管理;清代歸鑾儀衛管理。象與馴象員都居住在北京宣武門兩側的馴象所,就是現在的象來街壹帶。象因身材高大,性格溫和,善解人意,能幫助人完成強度很大的工作,被視為力量的象征。它四蹄粗壯,著地穩如泰山,所以在封建統治者看來,象是代表江山穩固、社會安定的標誌。在象的背上放壹寶瓶,有些瓶內再插放五谷,寓意太平有像、五谷豐登。因為“象”與“景像”的“像”字同音;“寶瓶”的“瓶”字與“太平”的“平”字同音;“太”在古漢字中與“大”同解,象背的寶瓶很大,應稱大瓶,也可稱太瓶。這樣“太瓶有象”就成為“太平有像”的吉祥圖案了。
在紫禁城太和殿皇帝寶座前,有壹對吉祥物——象馱寶瓶。在明清皇帝陵寢的神道兩側,也有漢白玉圓雕的象馱寶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