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婚俗中比武招親是要比拋繡球靠譜的,在古代史料中並無拋繡球的相關記載,人們發現繡球其實是嶺南壹帶的壹種娛樂活動,原名其實叫做“飛砣”,而“飛砣”作為壯族聯系感情的媒介,在當地也是壹種愛情的表達方式,之後“飛砣”傳出嶺南成為話本中的拋繡球。與拋繡球相反,對於比武招親古代是有相關史料記載的。
我們都知道古代婚姻多數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這種訂婚方式就是為了保證男女雙方門第家世上相近,以此來達到聯姻的目的。但是拋繡球卻完全違背了這種門第思想,因此古代女子以拋繡球招親可能性確實不大。而在實際的歷史文獻記載中,又沒有與拋繡球相關的婚俗記載,拋繡球究竟從何而來成為人們研究的壹個話題。之後人們發現宋代詩人朱輔在詩中描繪了壹種類似拋繡球的婚俗,但是與拋繡球不同嶺南壹帶的飛砣,是由女子制成之後,男女分成兩組進行拋接,用飛砣來達到聯絡感情的目的,並不是影視劇中草率的決定方式。
相比於拋繡球,比武招親要靠譜的多,影視劇中也會有不少於比武招親先關的劇情,根據影視劇中我們知道比武招親都是以女方舉辦的,女方擺好擂臺後,眾人以武力證明自己的能力,最後獲勝者將會成為女方的夫婿。根據史書記載唐太宗之父李淵就是以比武招親娶到了竇氏,由此可見比武招親比拋繡球靠譜。
但是沒有史料並不代表沒有拋繡球的出現,畢竟古代話本中都有寫到的婚俗,可能也是有發生的事情,畢竟藝術來源於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