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常用的坐容有:跪坐、胡坐等。
1、跪坐
跪坐是坐禮中的正統坐姿,即席地而坐,臀部放於腳踝,上身挺直,雙手規矩地放於膝上,身體氣質端莊,目不斜視,也就是現在日本人的坐姿。壹般來說,榻產生於先秦,盛行於漢魏六朝。秦漢時期的人壹般多坐在席上,地位尊貴者往往獨坐壹榻。
東漢劉熙的《釋名》有詳解:“榻,人所坐臥,曰床。床,裝也,所以自裝載也。長狹而卑曰榻,言其榻然近地也。”這裏提到的“長狹而卑”是相對床而言的,榻壹般比較矮、窄。
2、胡坐
雙足交疊,盤腿而坐,道教中的打坐、佛教中的禪坐與之很相似,由於這種坐姿是從西域傳入的,因此被稱為胡坐,現在中國北方農村及韓國、朝鮮,還流行這種坐姿。
中國的坐姿變化介紹
在古代傳統的禮儀中,怎麽坐是壹項很重要的內容。最早的時候,沒有椅子,人們會客的時候都是正坐在席子上,或者是壹張叫榻的大床上,屁股放在腳後跟,叫坐。椅子出現前,實行的是分餐制。聚餐時,人們分別就座於各自案幾的後面,各有壹套相同的飯菜,席地而坐,俎案而食。鴻門宴中,項羽、項伯東向坐。
範增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這五個人壹人壹案,是典型的分餐制。椅子和高足桌子的出現,奠定了圍坐吃飯的物質基礎,人們逐漸開始圍坐在壹張桌子旁吃飯,直到八仙桌的出現,在壹張桌子上吃飯已經成了習俗,分餐制也順應地改變為合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