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弓箭的有效射程在120米以內。
古代弓箭的最大射程壹般在200米左右,而有效射程則是在120米以內。當然,不同朝代弓箭的射程也是有細微差別的,主要是和當時的科技發展力有很大的關系。
比如弓箭的材質之作不同,對於弓箭的射程也會有壹定的影響,而中國在古代的時候就已經有最大射程和有效射程的概念,這表示我國古代的科技發展水平就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程度,同時武力也很強。
以宋代的弓種看,弓的有效射程在120米以內。也就是說,雙方真正展開戰鬥隊形後進行弓箭的有效交火,是在相距100米這個距離上。左右差不多,因此在開啟攻城戰之後,雙方的距離還是比較近的,再加上如果有盾牌,那麽完全可以支撐雙方展開攻城。
古代弓箭的箭
首先就是帶脊兩翼箭。這在古代的時候十分常見,在箭頭的中間有著脊背。並且這種箭頭的設計上十分符合空氣動力學,能夠飛得比較遠,要是這樣的兩翼箭射中了人體,那是很難拔出來的,強行拔也是會連皮帶肉地撕下來,骨頭要是不幸被射中了,那就會直接傷筋動骨,甚至還會留下後遺癥。
其次就是三叉箭。這種箭的箭頭的那種扁扁的三角形,還是壹種倒叉型,在兩側有小刀,這種類型的箭頭比前面說的帶脊兩翼箭的殺傷力更大。要是被射中了,那就能夠體會到鉆心蝕骨的痛,更是會留下十分嚴重的後遺癥。唐朝時的大將李嗣業便是中過這樣的箭,等到重傷痊愈以後,在某次戰場上引發傷口崩裂,流血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