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信鴿傳書,大家都比較熟悉,因為現在還有信鴿協會,並常常舉辦長距離的 信鴿飛行比賽。信鴿在長途飛行中不會迷路,源於它所特有的壹種功能,即可以 通過感受磁力與緯度來辨別。 信鴿傳書確切的開始時間,現在還沒有壹個明確的說法,但早在唐代,信鴿傳書 就已經很普遍了。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壹書中有“傳書鴿”的記載:“張九 齡少年時,家養群鴿。每與親知書信往來,只以書系鴿足上,依所教之處,飛往 投之。九齡目為飛奴,時人無不愛訝。”張九齡是唐朝政治家和詩人,他不但用 信鴿來傳遞書信,還給信鴿起了壹個美麗的名字——“飛奴”。此後的宋、元、明、 清諸朝,信鴿傳書壹直在人們的通信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二、風箏通信 我們今天娛樂用的風箏, 在古時候曾作為壹種應急的通信工具,發揮過重要的作 用。 傳說早在春秋末期,魯國巧匠公輸盤(即魯班)就曾仿照鳥的造型“削竹木以為 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這種以竹木為材制成的會飛的“木鵲”,就是風箏的前 身。到了東漢,蔡倫發明了造紙術,人們又用竹篾做架,再用紙糊之,便成了“紙 鳶”。 五代時人們在做紙鳶時, 在上面拴上了壹個竹哨, 風吹竹哨, 聲如箏鳴, “風 箏”這個詞便由此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