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珊玻璃器皿大多造型渾樸,用連續的圓形作為裝飾。薩珊的工匠們,還發明了後世壹直都在使用的玻璃制作方法“吹制法”,就是借助特制工具將玻璃熔液吹成空泡而成型,這樣制作出的玻璃制品,形態更多樣、更精巧。吹制法俗稱“吹大泡”,它需要吹筒、剪刀兩種必備工具。昀早的吹筒是用玻璃制作的。吹制法工藝技巧完全靠口和手,即依靠吹氣量的大小、緩急和吹筒的轉動速度、轉動方式來掌握、控制。
吹大泡就是用吹筒蘸取玻璃熔液,然後由吹筒的另壹端的中空部位向熔液吹氣,由於這時剛出來的玻璃熔液呈液體狀態,必須將吹筒不斷地轉動,或將吹筒在空中舞動,以防止玻璃熔液流失,再通過剪刀的引、裁、拗、突、抑等操作,即可完成器物成形。
這種吹制法是在北魏以後才有的,三國、兩晉時期仍然采用傳統的模鑄法。我國早期的吹制玻璃作品,器壁較薄,透明度較好,但玻璃中含有較多的雜質、氣泡,表面比較粗糙,光潔度不好,這些缺點至隋代有所改變。
薩珊玻璃碗發現於寧夏固原縣北周李賢墓,通體呈碧綠色,內含小氣泡,基本上保留了原有玻璃的色澤和光亮度,腹部上下錯位排列兩周凸起的圓形裝飾,系用燒吹技術制成,再用雕花技術進行整形。
這件玻璃碗體現了薩珊玻璃器形和紋飾上的獨特風格和精湛的磨琢工藝,是我國薩珊玻璃的代表,說明當時西方玻璃技術經絲綢之路輸入了我國,如在山西大同也發現有北魏淡綠色薩珊琉璃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