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瓷香爐器型豐富,但總體上看不外乎鬲式、魚耳、鼓釘、蓮瓣、三足、五足、筒式爐等。托爐 流行於南朝的壹種爐式。爐口外敞,平底,蹄形三足,立於敞口直壁平底淺盤中。這種爐式是托盤熏爐向三足爐過渡的壹種形式。這類青瓷爐是六朝壹種專供祭祀的供器,反映了當時社會對宗教的虔誠。 鼎式爐 清初出現了壹種祠廟成套使用的“鼎”字形青花香爐,爐體為三節組成,上部為長方寬沿盆形,中腹呈四方形,下部為腹足,四足外撇,造型雄渾敦厚,青花紋飾流暢。 缽式爐 因爐體似缽而得名。明末清初廣為流行。唇沿外侈,圓腹,圈足,有青花、五彩、冬青釉、灑藍釉、霽藍釉等裝飾品種。 筒式爐 又稱三足尊式爐,因爐身作筒狀而得名。宋代燒造筒式爐的瓷窯有汝窯、官窯、龍泉窯等窯。宋代筒式爐口、底直徑幾乎相等,三足落地,筒腹以數道弦紋為飾。北宋官窯燒制壹種筒式爐,口、底向內微斂,腹底貼有三足。元代開始,筒腹下部逐漸收小,器底凹,三足逐步上移,少數幾乎與底平,但仍然起支撐作用。明代宣德時期景德鎮禦器廠燒制的器形比較規範,器身如筒,口沿微向外凸,與器身凸起的弦紋相呼應。而民窯所燒制的器形開始變化,腹部呈鼓式,高矮不壹。弘治時期,部分制品唇口向外侈,有些燒制不太考究的器皿,爐底中心下凸,成為支撐面,三足僅為壹種裝飾。
上一篇:古今女性政治地位的聯系與區別下一篇:食用女人txt完整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