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故事 - 古代年代學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古代年代學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1,年數年

在中國古代,它最初是根據國王登基的年份,如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等。漢武帝劉徹開始使用年號,稱為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其後有建元二年、建元三年等。,而且是換了年的新時代。

歷史上使用的稱謂有800多個。許多古代醫學書籍都是用這種方法確定年代的。如為宋的《幼兒新書》所作的序,題為《二十年九月看紹興幾眼》。紹興是南宋皇帝趙構的國號。這種方法的優點是年表清晰,可以直接指出具體年份。

2.幹部和支部年表

“天幹”與“地支”壹壹對應的年代測定法。其特征在於:

a、天幹地支各組成壹個公歷年,如“甲子年”、“壬午年”。

b、天幹地支的搭配永遠是單數對單數,偶數對偶數,不可能奇偶結合。

c,60年壹個周期,周而復始。

3.十二生肖年

十二生肖的故事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以前從未有過記載。生肖可以用來推算壹個人的年齡和出生年份,歷史上也使用過生肖紀年法。比如元代就有“太定為太定帝年,鼠年為甲子年,即公元1324年”的記載。

擴展數據

以月亮為單位的歷法是陰歷,以太陽年為單位的歷法是陽歷。在中國古代,歷法不是純粹的農歷,而是陰陽結合。平均壹年12個月,6個大月30天,6個小月29天。月有大有小,因為月相的變化在29到30天之間(準確數值是29.53天)。

每年是12個月354天,但這個數字對於1個太陽年來說是不夠的。地球繞太陽壹周的實際時間為365.2422天,比農歷12個月的總和多11天。

所以每隔三年,農歷與實際太陽年相差1個月,所以每隔三年就會加上1個月,稱為閏月。這是為了使歷年平均時間約等於1太陽年,大致符合自然季節。

百度百科-古代年表法

  • 上一篇:古代的偏方書籍有哪些?
  • 下一篇:古代銅幣的價格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