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國上古商時有壹本《書經》,其《洪範》壹篇,在馮友嵐先生看來是較可靠的最早提及五形學說的文獻。照傳統的說法,公元前十二世紀末周武王克商以後,向商朝貴族箕子問治國的"大法"(洪範),箕子講了這壹番話、題為"洪範"。箕子還號稱自己的學說來自大禹。現在的學者經過考證,認為《洪範》成文的年代大約在公元前3,4世紀。在這篇文獻中,作者提出了“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又提出了與五行相對應的“五事”,即貌言視聽思。繼而描述它們的積極方面:貌曰恭,言曰從,視曰明,聽曰聰,思曰睿。這五個方面體現在人身上,就是:恭作肅,從作義,明作哲,聰作謀,睿作聖。“哲”這個字與思想聯系起來,就是從這裏開始的。“哲”是“明”的體現,而“明”本來修飾的是“視”,所以整個意思應該是看得清楚,引申為明辨事理。而“哲學”,則意為明辨事理之學。與philosophy可謂殊途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