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春拳不是禁拳。
詠春拳是壹門中國傳統武術,是壹門制止侵襲的技術,是壹個積極、精簡的正當防衛系統、合法使用武力的拳術。較其它中國傳統武術、更專註於盡快制服對手、以此將當事人的損害降至最低。
詠春拳是以“中線理論”等理論基礎為內容、而頗具特色的南拳拳術,強調使用正確的觀念、意識及思維方式,來導出肢體的靈活應用;其內容主要包括“小念頭”“尋橋”和“標指”等,主要練習方式為雙人對練的“黐手”“黐腳”等;輔助器材有貼墻沙包、三星樁等;訓練器械有木人樁、刀、棍等。
2014年11月11日,福建省福州市申報的“詠春拳”項目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福建傳統詠春拳(海峽)文化發展中心獲得詠春拳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起源傳說
詠春拳的創編與五枚師太或嚴詠春均無關系,更沒有什麽蛇鶴相爭,而詠春拳的前身應為詠春拳,是清初反清組織“天地會”的壹種鬥爭的武技,為河南嵩山少林弟子壹塵庵主所創。
他(或她)首先傳給汀昆戲班的武生張五(人稱“攤手五”,據說有“壹只攤手獨步武林”之譽),張五後來落難來粵,落腳於南海縣佛山鎮大基尾的“瓊花會館”,便將詠春拳傳於粵劇界諸弟子。
後鹹豐年間李文茂起義,諸弟子為避禍而將“詠春拳”的“詠”字改為“永”“泳”。紅船中人黃寶華、梁二娣、大花面錦等人學得此拳,又再傳給在佛山筷子路開中藥店兼行醫的梁贊,此後梁贊將詠春拳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