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冠禮的儀式
點睛之筆
“冠禮”是漢族男子的成年禮,女子為“笄禮”。冠禮表示男孩到了壹定年齡,已經發育成熟,可以結婚生子了,從此就可以作為氏族的壹個成年人,參加各項活動。男子的成年需要由氏族長輩依據傳統為其舉行冠禮,才能被獲得承認。
經典解讀
《禮記·曲禮》說,“男子二十冠而字”,周朝規定二十歲是男子舉行冠禮的年齡。《儀禮·士冠禮》上說“是諸侯十二而冠也。若天子,亦與諸侯同,十二而冠”,因為天子和諸侯要盡早學會處理政事,所以舉行冠禮的時間比普通人要早。《大戴禮記》上說“文王十三生伯邑考”,根據《左傳》“冠而生子,禮也”的記載可知,在周朝時,天子和諸侯“十二而冠”是很有可能的。如果帝王在未成年時即位,冠禮後即可親政,秦始皇就是十三歲即位,二十歲親政的。
古時冠禮在“家廟”之中進行,並且在正堂東邊還需搭建“東房”,將加冠的男孩在參加冠禮之前要沐浴,以示對這項禮儀的尊重。
按照古代的宗法制度,冠禮的主持人必須由宗子等男性宗親長輩擔任。為成年者加冠的正賓要由德高望重的人來擔任,以此作為冠者的楷模,選擇祖父或父親等男性長輩最合適,儒家講求尊師重道,所以,也可以請德高望重的師長擔此責任。協助正賓加冠、為冠者束發、更衣的人稱作“贊者”,可選擇師長、兄弟、好友擔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