疊羅漢起源於明朝嘉靖年間跟隨戚繼光平沃的義烏兵。除了和平時期的戰鬥和訓練,它是壹種根據武術套路,戰時陣列和雜技技巧練習武術的遊戲。當時義烏人“俗而近秦風,喜學矛”。人們總是喜歡練習南少林的羅漢拳。十裏八鄉的民間常以十八羅漢皈依佛門的傳奇故事為題材,組建羅漢班。每班數十人,每年重陽廟會迎神時擔任護衛,在路過的村落表演疊羅漢、滾獅子、練拳、棍、刀、槍。春節元宵節的時候,我們村或者附近的村子裏也有表演。因此,這種武術娛樂遊戲很快就在義烏地區流傳開來,久而久之,逐漸形成了壹套比較完整規範的表演內容和形式。
羅漢班是明至清同治年間最流行的,至今已有450多年的歷史。大部分金字塔形狀的羅漢是由壹個村莊或壹個民族表演的。壹是逢年過節,廟會開放,歡慶豐收年,熱鬧喜慶;其次,說明村(族)團結齊心,炫耀實力,使外人不敢欺負,所以往往三代同陣,四代同堂。高壹點的羅漢班有十幾個,每年重陽節都有比賽,類似於壹個戲班的格鬥臺。
陳達鎮八裏橋頭村的羅漢班創建於清末,當時政局動蕩。八裏橋頭人是(1911)、蔣(1917)、葛(1938)為防匪強身而創立的。八年抗戰期間中斷,抗戰勝利後恢復。1949之後,出現了休整,到了1981正月(農歷),為了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村裏在姜小紅等人的倡議下重新成立了羅漢班。恢復了傳統的表演形式,在服裝、道具、表演節目等方面進行了改變,將原來零散的形式風格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