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整季節目,不難發現,《典籍裏的中國》中所呈現的優秀中華文化典籍都是五千年中華文明長河裏璀璨的明珠。
它們要麽是具有開創性的文化典籍,包括《尚書》《史記》《論語》《孫子兵法》《楚辭》《道德經》《周易》;
要麽則是具有繼往開來的裏程碑意義,或在某個領域具有集大成性的重要著作,例如《天工開物》《本草綱目》《徐霞客遊記》《傳習錄》。
這些典籍在當下,或許有的正在伴隨文化自信的提倡而重新獲得了廣泛關註,但也有典籍因為較為冷門而很難進入大眾的視野之中。此次《典籍裏的中國》為經典典籍提供了壹個集體亮相的舞臺,無疑在文化領域起到了較大的知識科普作用。
二是嚴選角色。
《典籍裏的中國》采用「戲劇+影視化」的表現方法,而在壹個多空間的沈浸式舞臺裏,節目對演員演技的要求對比通常的影視劇表演可謂難度倍增。對此,節目組嚴選角色,眾多演員奉獻了壹場又壹場「封神」表演,「全員老戲骨」可謂實至名歸。
不僅如此,《典籍裏的中國》同樣註重配角的選擇,從而讓角色之間的碰撞在舞臺之上形成了壹個強有力磁場。
王洛勇與湯鎮業飾演的屈原與楚懷王,讓觀眾看到了二人從朋友到君臣直至分道揚鑣的唏噓,更讓觀眾理解了「後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深固難徙,更壹誌兮。」這句《楚辭》裏經典名句背後的分量。
吳鎮宇與吳樾扮演的孫武與伍子胥,二人在舞臺上從刎頸之交到最後決裂,直至最後在夢中的相遇,讓觀眾看到了二人超越生死的兄弟情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