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包括各種各樣的食物、衣服、住房和交通。它們從生到死,從節日到生日,都與民俗有著密切的聯系。但是在物欲縱橫的當代,我們怎麽拉近年輕人與傳統民俗的距離呢?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做好傳統民俗的創新工作,為傳統民俗註入新的活力,使其更適應時代發展,能夠被年輕人所認同和傳揚。
1.並非所有民俗都與年輕人有關
並非所有的民俗都與年輕人無關。比如生日,或者長壽面和雞蛋,比如廟會,少數民族的“女兒節”等等,年輕人的參與度很高。但是其他的傳揚度較低的民俗文化,年輕人們知道的本來就少,更何談參與進去呢?
2.並非所有民俗都瀕臨滅絕了
不是所有的民俗的傳承都岌岌可危了。比如民間工藝、四繡三錦等少數民族原生態民歌,這些東西本身就會根據時代的變化進行自我創新。刺繡不僅繡滿月,還繡蒙娜麗莎,織錦也符合國際標準,在米蘭時裝、亞太經合組織會議等國際舞臺上這些也是年輕人制作的。
3.民俗並非真的“俗”
民俗的“俗”與“雅”是對立的。大眾文化是指大眾文化、大眾文化、市民文化和民眾文化,而不是庸俗、落後、保守的傳統事物。他們應該分開對待。拋棄傳統文化中落後的、封建的、陳舊的、有害的東西,保護微妙的、健康的、感人的東西比如喪葬孝文化等。
總而言之,要想拉近年輕人與民俗文化的距離,就必須對民俗文化進行創新,使其能夠與年輕人的生活更貼近,這樣才能吸引到年輕人的關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