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平衡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農業生產中形成的特定觀念。農業生產受季節變化和作物生長規律的制約,需要穩定的社會秩序。農業生產隨時受到自然災害的威脅,需要人們團結協作,構建穩定和諧的人際關系;作物生長所需的自然氣候條件和各種氣象因素,如光溫、防水等,都需要適宜,即“沒有什麽太差”。中國傳統武術太極功夫,剛柔並濟。古人認為天地、陰陽、晝夜是相對的,要保持它們的平衡。人與人的和諧以及人與自然的平衡發展。
孔子對“為人之道”提出了“中庸”的思想:“君子為中庸,小人反小廟”。明代理學對“中庸”的解釋是:“中者不偏不倚,元不如元”。也就是說,為了左右逢源,人需要向正義的方向發展和前進。這種對誠信待人的理解也成為了中華民族的知識,也培養了中華民族堅持原則、明辨是非的優秀品德。
中國傳統飲食有“平衡”的特點,多是經驗性的。在古代,人們把各種食物分為溫、熱、涼、寒四種“屬性”,並根據口味分為辛、酸、甜、苦、鹹五味。中國傳統飲食的“平衡”就是根據不同食物的屬性和五味來搭配,從而達到“四味”和“五味”的“平衡”。
相比之下,西方由於生活工作節奏快,方便幹凈的飲食方式和缺什麽營養補什麽營養成了主旋律,這也說明了飲食上現實主義的不同。
2.西方傳統文化的特征:現實主義
受畜牧業生產的影響,西方民族形成了許多獨特的觀念,其中最突出、最重要的是現實主義,即關註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