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記載表明,壯族舞蹈中的華山壁畫,其實是當時壯族先民對蛙神的頌歌。這種舞蹈的形態是在魏晉時期,人們祭祀鬼神時,跳鬼神,鼓舞人心。宋代桂林、桂北等地有儺隊,戴面具為神起舞。巫舞壹直流傳到1949年前,分為大師舞和巫師舞,是迷信活動的壹部分。
以鋼管舞為例:壯族鋼管舞,又稱壯族打鋼管舞,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都安、馬山、東蘭、南丹等縣。每年農歷正月初壹到元宵節都有演出,場地在村前的曬谷場。有四個表演者,六個表演者,十個表演者,二十個表演者,都是偶數,多為女性。
表演時,舞蹈者手持扁擔相對而立,周圍圍著壹尺多長、壹尺多寬的木槽或板凳,人人喊打,於是上下撞擊,邊唱邊跳,模擬農業活動中耙田、插秧、舀水、收割、脫粒、打稻的姿勢和動作。
舞者有時兩人壹組打,有時四人互相交叉,有時多人壹起打;有站、蹲、撲、翻、打等。,配合各種輕重、強弱、快慢、優美自然的動作,整個舞蹈優美清新。1955年,此舞入選參加全國業余歌舞觀摩大會演出,獲得優秀獎。鋼管舞至今仍為壯族人民所喜愛,表演性強,娛樂性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