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故事 - 18世紀下半葉西方經濟理論的重大變化及其原因

18世紀下半葉西方經濟理論的重大變化及其原因

發展主線是政府與市場關系的第壹階段是重商主義盛行的時代,萌芽於14和15世紀,興盛於16和17世紀,衰落於18世紀。重商主義經濟學家以貨幣財富為核心,對進出口貿易、外匯管制和產業政策進行宏觀分析。主要觀點:金銀是最好的財富形式,國家對經濟活動的積極幹預,民族主義特征下的殖民傾向,廉價勞動力和生產的重要性。自由放任的第二階段:18世紀,工業革命的興起使市場經濟體制完全確立,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問世,自由放任論盛行。從個人理性和自動市場調節的角度,它強調市場的作用和反政府幹預。主張:個人理性和經濟人假設,市場機制下社會經濟的自動調節和平衡,論證生產的合理性和分配的公平性,信仰自由市場經濟,反對任何形式的國家幹預經濟活動。凱恩斯主義的第三階段是在20世紀30年代經濟大危機下發展起來的。主要觀點:突破傳統就業均衡理論,承認資本主義的不完善性。否認供給自動創造需求,指出有效需求不足。新自由主義第四階段:20世紀70年代,西方國家“滯脹”的出現,給了新自由主義復興的絕佳機會。主要觀點:個人主義價值取向,更強調個人權利。特別是主張市場機制,強烈反對政府幹預,強烈主張私有制,明確反對公有制。第五階段,新凱恩斯主義:80年代中後期,基於非市場出清、理性預期、市場不完全競爭、經濟當事人最大化等基本理論假設,提出理論觀點。主要觀點:價格粘性理論、勞動力市場理論、資本供給極限理論、以粗調為特征的宏觀經濟幹預政策。註:參考文獻:

《公共經濟學》,清華大學出版社第壹版,王紅新主編。

  • 上一篇:《大學之道》原文是什麽?
  • 下一篇:很多老師都辦私人補習班。他們究竟為什麽要這樣做?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