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燈籠,又稱燈籠,是漢族古老的傳統工藝品。起源於21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象征著團圓的紅燈籠被掛在每年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後,以營造節日氣氛。
後來,燈籠成了中國人民幸福的象征。經過歷代花燈藝人的繼承和發展,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品種和精湛的工藝。有宮燈,紗燈,吊燈等等。從造型上看,有人物、山水、花鳥、龍鳳、魚蟲等。除此之外,還有供人們欣賞的燈籠。
燈籠的起源:
籠形燈。它的外層多由細條或鐵絲制成,上面覆蓋著透明的東西,如紙或紗,以及內燃燈和蠟燭。用於照明、裝飾或享受。
《宋書·武帝夏姬》:“頭上有土篙,墻上掛葛燈籠。”
袁武漢大臣《金閣揆》第三折:“我壹到門口,可可的燈籠就滅了。哪裏能讓他燒?”
《說嶽傳》第十壹回:“又壹個小二,舉著燈籠,高擎應試。”
巴金《寒夜我》:“兩盞燈籠明掛在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