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地區的人們自古就認識世界:中國在中心,而文明較晚的小國分布在她的周圍。但是這種圍繞中國的“四海”和“大饑荒”的概念非常抽象,所以從來沒有壹張世界地圖將這種概念可視化。16年底,來華的基督教傳教士利瑪竇繪制了偉大的《世界地理圖》。他把世界描述成壹個橢圓形,分為五大洲:歐洲、利比亞(非洲)、亞洲、南北美洲、美洲和拉尼卡(南極)。與以前的歐洲地圖不同,中國在這張地圖的中間。這是由於東亞人的習慣,他們很容易接受中國是世界的中心。另外,出於同樣的原因,地圖上的地名用漢字表示。把亞洲寫成“亞洲”,把歐洲寫成“歐羅巴”,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偉大的通用地理地圖在17世紀初流傳到[b]朝鮮[/b]和日本,在此基礎上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地圖。17世紀下半葉,來華傳教士費迪南德·南懷仁(ferdinand verbiest)繪制了完整的昆玉地圖。這張地圖把世界分成兩個圓圈。很快,[b]朝鮮[/b]日本的橢圓地圖也被這種兩圈世界地圖所取代,並流行開來。但是,17世紀下半葉,[b]朝鮮[/b]抵制西歐風格的世界地圖。受利瑪竇單圈世界地圖的啟發,朝鮮制圖員開始制作強調傳統理解的地圖,即圓形[b]世界地圖[/b](見右圖)。中國在圈子中間還是比較突出的,[b]朝鮮[/b]在她旁邊,其他國家到處都是。雖然這張圖上的流星可以追溯到17世紀,但乍壹看,它似乎很古老。直到公元19世紀,這樣的世界地圖還在民間廣泛流傳。
上一篇:怎麽只用面粉做面包?下一篇:如果要紋身,是鐘馗嗎?是不是死了比較好?為什麽?有什麽要說的嗎,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