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舊中國廣大下層知識分子不幸命運的生動寫照,也是中國封建傳統文化氛圍“吃人”本質的具體體現。
小說描寫了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舉制度的影響下,迂腐而精神麻木的孔乙己的悲劇形象。他在生活中是個久坐不動的窮光蛋,在嘲笑和戲謔中消磨時光,最後被封建地主階級所吞噬。篇幅不長,卻深刻揭露了科舉制度對當時知識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的“吃人”本質,具有強烈的反封建意義。
擴展數據:
歷史背景:
19世紀末,清政府腐敗,民不聊生。隋唐以來的科舉制度依然盛行。少數文人攀上了統治地位,但大多數下層知識分子卻窮困潦倒。小說《孔乙己》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魯迅筆下這樣壹個典型的例子。
1911辛亥革命後,袁世凱稱帝,復辟勢力猖獗,革命成果被盜。五四前後,雖然廢除了科舉制度,但封建文化教育仍然根深蒂固,封建教育仍然以其他方式進行,人民仍然處於昏睡狀態。
1965438+2007年十月革命給中國帶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革命知識分子李大釗領導和策動了新文化運動,猛烈抨擊了封建文化教育。為了憤怒地抨擊封建制度和文化,為了“描寫社會或壹種生活,請讀壹讀”,為了“引起醫療的註意”,魯迅先生在《狂人日記》之後的1918年冬天寫了小說《孔乙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