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是按《風》、《雅》、《頌》三類編輯的。《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是三百篇中最富思想意義和藝術價值的篇章。《雅》是周人所謂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朝廷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詩經》是我國最早的壹部詩歌總集,收集和保存了古代詩歌305首,6首只存篇名而無詩文的“笙詩”。佚名原作,傳說為尹吉甫采集、孔子編訂。《詩經》最初只稱為《詩》或“詩三百”,到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才稱為《詩經》。《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壹面鏡子。先秦稱《詩經》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三百篇》。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才稱為《詩經》並沿用至今。《詩經》約成書於春秋時期,漢代傳授《詩經》的有齊(申培)、魯(毛亨)、韓(嬰)、毛(萇)四家。東漢以後,齊、魯、韓三家先後亡失,僅存《毛詩外傳》。毛詩盛行於東漢以後,並流傳至今。《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壹面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