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常
古有八尺為“求”,雙求為“恒”,即壹恒等於十六尺,求和始終是通常的長度,後來指普通、平淡。
2.裏
古人用面積單位作為長度單位。隨著商鞅變法廢除井田制,壹裏的含義逐漸從長寬300步的面積單位變為距離300步的長度單位。隋唐將壹裏改為360步,壹直保持到明清。
與表面數據相比,歷代度量衡的實際數值都有不同程度的變化。秦漢以六尺為步,壹尺長約23厘米。隋唐以五尺為步,壹尺長約三十厘米。相比之下,人類的步幅幾乎沒有變化。壹步(壹左壹右)基本是1.4~1.5米。
擴展數據:
古代長度單位的名稱很早就有了。在古代,它們是以人體的某個部位或某個動作為依據的,如寸、尺、尺、高、搜、恒等等。在這些名稱中,尺是長度的基本單位。
壹只腳的長度和壹只手的長度差不多,很容易識別。所以古代就有“統治者知道統治者”“統治者知道”之類的說法。此外,它還是測量深度的實用單位,單獨構成壹個系統。
割草和腳的比例從來沒有壹個明確的固定數字。有四尺、五尺、六寸、七尺、八尺,壹般認為是八尺。
《漢書》中已經整理出周以前的長度單位名稱,有寸、尺、尺三個字,寸位以下有“分”位,尺位以上有“引”位,都是小數,也就是所謂的五度。
算術家通常使用小的長度單位。所謂“度的長度不輸壹毫米”,只是指測量要有微小數字的精度。
《孫子兵法》裏有壹句話“蠶突然吐絲,壹秒就壹分,十秒就壹分,十分就壹分,十分就壹分”。
百度百科-常
百度百科-搜索
百度百科-度量衡
百度百科-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