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戶戶都快貼新春春聯了,但是貼好春聯並不容易,尤其是要準確區分上下對聯。格式、音韻、詞義的對稱是達到的,這樣的對稱是應該形成的。上下對聯必須有相同的詞性、相對內容和層次與水平。
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中原地區就在春節上掛“桃梗”,又稱“桃符”。清代夫差敦沖《燕京年間》記載:“春聯也符濤。”春聯與桃符的關系,也可以從傳統春聯中看出,如“鞭炮聲去舊,桃符重新”,王安石的詩“千家萬戶總以新桃換舊符”。
什麽是桃符?據《淮南子》記載,申屠和雷宇的名字寫在紅木板上,掛在門的兩邊。這樣的對聯是桃的象征。公元700多年前的五代,蜀國的皇後方萌寫道:“新年的余慶,甲戌之諾。長春。”它被記載為中國最早的春聯。自孟昶撰寫《符濤》以來,文人紛紛效仿,將春聯視為高雅之物,寫春聯之風逐漸蔓延。
到了宋代,對聯不僅刻在桃符上,還用在柱子上,後來被稱為“對聯”。直到明代,“符濤”才真正被稱為“春聯”。據明代學者陳說:“公職人員或學者在家時,必須在門口加貼春聯,以便皇帝出門。”皇帝的倡導使春聯日益興盛,形成了壹種時尚,至今從未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