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面人,又稱江米人,俗稱“揉面人”,早在漢代就有文字記載。清末,上海流行用面粉揉成五顏六色的物件作為水果祭品。具有海派風格的上海面塑最初就是由這種手工揉面的面點“面花”演變而來,至今已有壹百多年的歷史。
面塑藝術家趙括明(1900 ——1980),中國面塑藝術代表人物,非遺面塑流派創始人。他結合南北面塑的特點,將傳統面塑發展成為兼具雕刻和塑雕特點的上海民間藝術。
趙括明最小的弟子陳瑜,現年73歲,是最後兩位堅守在面塑制作和教學壹線的第二代傳承人之壹。近日在接受該報采訪時,她回憶了自己的老師趙闊明,也談到了《年味》中的面塑技藝以及傳承當下技藝的迫切性。
趙括明出身貧寒,在北方學藝術,後隨家人移居上海。在走街串巷和在城隍廟擺攤的過程中,他逐漸融合了南北面塑的特點,將傳統面塑發展成為具有雕刻和塑雕特色的上海民間藝術。
趙括明的面塑作品《二進宮》擅長表現中國傳統戲曲人物、少數民族、民間傳說的面塑題材,人物形象生動傳神。他留在上海工藝美術學院的面塑作品不多,包括《入宮》和《壽星》兩個。他熱愛京劇,跑京劇跑龍套的經歷,以及他用面皮材料邊看劇邊揉面的勤奮,為他打下了紮實的造型基礎。趙闊明壹生帶了7個徒弟,年齡最大的80多歲,最小的73歲。作為非遺面塑的第二代傳承人,只有他們兩人還在研究所從事面塑制作和教學。陳瑜是其中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