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復古,也不是壹種回歸。就是在這個過程中找回中國人固有的知識,尋求更充分的認同。現在中小學的語文教材增加了傳統文化課的比重,壹些學校也在定期組織經典誦讀等活動,但這些還不夠。把傳統文化元素植入新壹代學生的知識體系,不是靠幾首古詩、幾個典故就能支撐的。要真正引起學校和家長的重視,就要想辦法營造濃郁的學習氛圍。
傳統文化常識不是簡單的知識積累,而是體現在對待生活的態度上。我們現在經常強調中國人要有文化自信,但是文化自信從何而來?它來自傳統文化。只有繼承,吸收,沈浸,才能在與外界的碰撞中有自信。如果妳缺乏傳統文化常識,即使妳有再多的技能,妳也是瘸子。
邊肖認為,現在是時候重視傳統文化的常識教育了。壹個人的讀書史,就是他的精神發展史。壹個民族的精神發展是否健全,能否繼承傳統,吸收新知識,關鍵在於是否對自己的歷史文化有敬畏之心。從這個意義上說,錢穆先生所說的,應該是對歷史的“溫存和尊重”,應該是壹個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