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糕在中國很受歡迎。基本上每家每戶都要蒸年糕,23號吃年糕,也就是貼著竈王爺的嘴說天上來的好東西。年糕由黃米和紅棗制成,柔軟香甜,也取年年高的吉祥之意。
年糕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食品,屬於農歷新年的時令食品。年糕是以大米或糯米為原料,煮成米,用水打或磨成粉,壓制而成。春節期間,中國許多地區都講究吃年糕。年糕有紅、黃、白三種顏色,象征金銀。年糕又叫“年糕”,與“壹年比壹年高”諧音,寓意孩子壹年比壹年高。所以有前人的壹首詩,把年糕叫做:“年糕之意稍深,白如銀黃金。我希望等我老了,我會有利可圖,我真誠地希望我的財富到來。”
年糕的由來:
相傳春秋戰國時期,年糕從吳國都城(今江蘇省蘇州市)向四面八方傳播。寧波民間有句話叫“年糕年年漲,今年比去年更好”。人們還用年糕印版將其壓成“五福”、“六寶”、“錢”、“如意”等形狀和外觀,以象征“吉祥”、“好運”。還有的被做成“玉兔”、“白鵝”等小動物,構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
在漢代,年糕被稱為“年糕”、“魚餌”、“糯米”。漢代的《方言》壹書中,“高”的稱謂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已流行。古人也有壹個從年糕到年糕的發展過程。即糯米蒸熟後,趁熱煮成飯,再切成桃核大小,曬幹炒熟,卷上糖。明清時期,年糕已經發展成為市場上的常年小吃,而且有南北風味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