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故事 - 介紹了小提琴曲《鄉愁》的作者,分析了音樂結構和欣賞感受。

介紹了小提琴曲《鄉愁》的作者,分析了音樂結構和欣賞感受。

《鄉愁》是馬思聰(1912-1987)在1937年創作的《內蒙古組曲》(又稱隨園組曲)中的第二首(《塞外之舞》是另壹首,鄉愁是他的)。馬思聰是我國著名的小提琴家、作曲家和音樂教育家。他早年在法國學習。1931回國後,主要從事音樂教育工作。解放後擔任中央音樂學院首任院長。1967年文革期間被迫離開美國,1987年死於美國費城。

《鄉愁歌》愛上了作曲家熟悉的內蒙古的壹片沃土。原為1937年馬思聰創作的《隨園組曲》(現稱《內蒙組曲》)中的第二首。慢板,以如歌的旋律,表現了遠離家鄉的人們的思念。音樂的主題直接采用了內蒙古民歌《塞上賽馬》的旋律,由四個短而相等的樂句組成,每個樂句呈波浪式逐級下降,尚調式的柔和色彩使旋律帶有壹種懷舊傷感的意境。音樂在運用傳統再現三部曲的同時,運用了民間創作中最常用的變奏技法,體現了三部曲與變奏混合的結構原則。音樂中的三個變奏,壹方面不斷賦予主題新的形象,另壹方面又具有逐級上升情感的功能。第壹、二變奏曲從調式、節奏、音域等方面揭示了主題所包含的因素。第三個變奏是音樂的高潮。除了將原來的尚調式的主題改為宮調式外,在內部結構、旋律密度、調性、速度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變化,使音樂生動、清晰。主題重新利用了聲區的轉移,明亮的高音區既展現了小提琴豐富的音色,又使情感的表達更加細膩。最後,音樂以壹個簡短的結尾結束。讓人難忘的是,音樂最後落在羽調式的優勢和弦上,引起期待感,讓思念之情久久回蕩...

  • 上一篇:* * *健康傳統文化,創建和諧家園。
  • 下一篇:山東過年習俗有哪些?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