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小籠包起源於北宋,是北宋都城開封的壹道美食,南宋時在江南得到傳承、發展和演變。小籠包是常州、無錫、蘇州、南京、上海、杭州、寧波、嘉興等江南地區著名的江南傳統小吃。
清代道光年間,江蘇南京出現了現代形式的小籠包,並在各地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如常州好吃、無錫甜、蘇州好吃等,但都具有皮薄、味美等相同的特點,還流傳於開封、天津等地。清末同治十年誕生的上海南翔小龍,也是歷史悠久,享譽海內外。
各地有名的包子:
1,江蘇常州小籠包
小籠包具有“皮薄透明、鹵汁濃郁、蟹香、肥而不膩、汁多、肉餡鮮嫩”的特點。用蘸了香醋的盤子,把剛出籠的熱饅頭泡在香醋盤子裏,用筷子夾起來,咬掉饅頭的底側,先仔細吸壹口鮮美的鹽水,再把打開的饅頭泡在醋裏,讓醋進入饅頭裏。味道很棒,是常州壹絕。
2.無錫小籠包
無錫的小籠包有兩種:鮮肉小籠包和蟹粉小籠包。鮮肉小籠包裏的肉餡薄,鹹,嫩,好吃。鮮肉餡心加入水煮蟹粉和蟹黃油,就是著名的“無錫蟹粉小籠包”,味道鮮美,齒頰留香。
3.上海南翔小籠包
南翔小籠包原名“南翔大肉包子”,現稱“南翔小籠包”。包子的餡也可以隨季節變化,比如初夏加蝦,秋季加蟹肉、蟹黃、蟹油。如果是用姜絲和香醋拌著吃,配著壹碗雞蛋絲湯,戳著面團,蘸著香醋,咬壹口姜絲南翔小籠包,再細細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