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早在春秋時期,就設定了四個節氣,即仲春、仲夏、仲秋、仲冬。經過不斷的改進和完善,到秦漢時期,二十四節氣已經完全確立。
公元前104年,鄧萍撰寫的《太初歷》正式在歷中設定了二十四節氣,並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勞動者對天文、氣象、氣候長期觀察、探索和總結的結果。所以,這就是小雪節氣的由來。
小雪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個節氣,也是冬季的第二個節氣。時間為每年公歷165438+10月21或22或23,即太陽到達240時。小雪是反映降水和溫度的節氣,是寒潮發生頻率高、冷空氣活動強的節氣。這個節氣期間氣候不深,降水也不大,所以用“小雪”來對比這個節氣期間的氣候特征。
小雪節氣習俗
1,“冬蠟和風養護,儲存防寒”
民間有“冬蠟藏風,存之禦寒”的習俗。小雪時節,氣溫驟降,天氣變得幹燥,正是加工臘肉的好時機。壹些農民開始制作香腸和熏肉,並將剩余的肉以傳統方式儲存到春節。
2.吃汽巴
南方壹些地方也有農歷十月吃糍粑的習俗。糍粑是壹種用糯米蒸熟搗碎制成的食品,是中國南方壹些地區的流行食品。在古代,糍粑是中國南方的傳統節日祭祀,最初是農民用來祭祀牛神的。有壹種說法是“十月,糍粑邵”指的是祭祀事件。
3.幹魚粉
小雪期間,臺灣省中南部海邊的漁民將開始曬魚幹,儲存幹糧。烏魚群會在小雪前後來到臺灣省海峽,有箭魚和沙魚。臺灣省諺語:十月豆肥得看不到頭,意思是在嘉義縣布袋地區,農歷十月可以釣到“豆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