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早在漢代,當時的人們就把年糕稱為“年糕”、“魚餌”、“糯米糕”。古書中也有制作年糕的記載,就是將糯米蒸熟後,趁熱翻炒,然後切成桃核大小,陰幹,吃前在鍋裏炒壹下,再用糖卷起來吃。
3.相傳春秋戰國時期,吳王夫差建都蘇州後,終日縱情聲色,將軍伍子胥預感到將有後患。所以伍子胥修建蘇州城墻的時候,是用糯米做的,埋在地下。當吳王給了他壹把劍,逼他自殺的時候,他對他的親戚說:“我死了,如果有饑荒,我可以在城下挖三尺來充饑。”伍子胥死後,吳越再次爆發戰爭,城中無糧。這時,又到了新的壹年到來的時候了。村民們想到伍子胥的話,爭相掘地三尺,於是得到糯米磚充饑。從那以後,蘇州人每年過年都會做年糕紀念伍子胥。漸漸地,過年吃年糕的習俗逐漸在全國各地流行起來。
4.據說最早的年糕是用來祭祀的。他們在除夕祭神,在大年三十祭祖,後來成為春節的食物,對每個新年都抱有美好的希望。吃年糕不僅僅是因為它是壹種美味,更是因為它有壹個好的寓意,表達了“壹年比壹年高”的願望。這種美好的寄托方式壹直延續至今。
5.年糕的款式有方形黃白年糕,象征金銀,寓意新年發財。有壹首前人的詩是這樣說年糕的:年糕的寓意略深,白如銀,黃如金。期待年紀大了,利潤高了,真心希望錢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