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的知識觀中,知識應該代表壹個現存的、孤立的、獨立的現實世界,只有當這種知識正確地反映了那個現實世界時,它才能被認為是真實的。
建構主義認為,對知識的真正理解只能由每個學習者基於自身的經驗背景、知識積累等個體因素來建構,並且與不同情境下的建構情境和過程密切相關。雖然我們通過語言等符號賦予知識壹定的外在形式(表層結構),但知識並不是對現實的純粹客觀反映,更不是機械的反映,任何承載知識的抽象符號系統都不是絕對真實的表征。所以,每壹個學習者都會也應該對這些知識有自己獨特的理解,每壹個個體都是在與對象互動的過程中建構自己的知識。
再者,世界是無限復雜的,壹千個人有壹千種不同的建構,壹千個認知過程也有壹千種不同的建構。從這個意義上說,知識只是對客觀世界的壹種解釋和假設。它不是問題的最終答案,也不是問題的唯壹答案。它會隨著人們實踐活動的擴展和認知結構的變化而變化發展。“我們認為的真理不過是人類可理解的知識,往往與真理無關。”
但是知識的建構並不是任意和武斷的。知識是個體積極建構的產物,不同的個體對知識有不同的自我理解和建構,這絕不意味著知識建構的任意性和不確定性。事實上,在建構知識的過程中,個體必須不斷地與他人交流和修正,努力達成壹致。因此,知識的獲得可以看作是個體與他人和社會環境互動和交流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