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界陽戲是湖南省張家界市永定縣的地方傳統戲劇,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壹。張家界陽戲起源於清朝中葉,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屬於北路陽戲。唱法的特點是“金線吊葫蘆”的唱法,即演唱時真假聲結合,歌詞裏是真聲,拖腔拖調裏是假聲。
張家界陽西起源於明末清初。悠久的巴楚文化藝術、多姿多彩的民間音樂舞蹈、湘鄂渝黔邊區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為張家界陽西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詠嘆調
張家界陽戲歌詞以張家界方言為主,平仄分明,押韻較多,有、陽平、上、曲、入聲五種聲調。陽西戲唱腔屬於民歌結構,主要有十八個調,其中分為正調和小調。正統調主要是調,還有其他調,如蛤蟆釣、錢調、醜角調、陰調、慈悲調、北河調等。
男女不分腔形成了導板、滾板、散板、吶喊、哀鳴、壹等、二等、三等、流水等板狀變化,其特點是“真假聲結合”的唱法;小調中的唱法大多保留了原始民歌的特點,常用的有男磨歌、女磨歌、苔草歌、香燈調、梁山調、看花調、算命調、猜調、十拍、唱古、二十八夜、大四平三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