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小的時候就在廟會上和大人壹起唱社火(中國西北壹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形式)、小曲、秧歌。我爸爸是個音樂迷,喜歡吼秦腔。我叔叔是音樂家,他會演奏各種民間樂器,如秦琴、三弦和板胡。他從小就接觸到這樣的環境,西北民樂已經不知不覺融入了他的血液。
80年代後期,港臺的流行音樂也傳到了西北地區。歌曲中的世界讓這個年輕人充滿了好奇和向往。他開始想走出山村,去城市感受更廣闊的世界。
高中畢業後,張戈考上了浙江傳媒大學,如願來到了壹個大城市。然而大城市的生活並沒有給他帶來更大的快樂,大學裏學的東西也不是他感興趣的。為了尋找內心的快樂,他退學去玩音樂,因為他覺得只有唱歌的時候整個人才是自由的。
註:阿瑪尼是他給自己取的藝名,他的真名是張建宇,壹個非常現代的名字。他想要壹個更有鄉土氣息的名字,能讓人第壹眼就印象深刻。因為在西北民歌中,“嘎”字往往作為壹個附加詞嵌在歌曲中,“慫”也是北方方言中的常用詞,所以他把這兩個不同的漢字組合成了這個不同的名字。
而這兩個字對他來說又有了另壹層含義:“當妳把它們拆開——奈、蕭、叢、辛——妳只要像小時候那樣,用心去寫,用心去唱就行了。”於是,這個從白銀靖遠農村走出來的叫張建宇的年輕人,慢慢被很多人遺忘了。而是新生代民謠藝人張幹宇開始被越來越多熱愛音樂的人所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