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西山木瀆箐村的小夥子張崇仁生產了第二代大三仙,從此,他陪著大三仙舞樂,傳遍了阿西的每壹個村莊。此後,彜族民間藝人石對大三弦進行了改革和規範,成為彜族民間流行的大三弦。
1946年夏天,西南聯大部分師生在魯南組織桂山彜族舞蹈隊,在昆演出,使民族歌舞《阿跳樂》首次登上城市音樂舞臺。如今,這種歡快的舞蹈(跳月),彜語又叫“嘎斯比”,已成為彜族傳統民間舞蹈,即聞名全國的“阿希跳月”。節日之夜,明月高掛。在彜族村外的空地上,年輕的男女圍成壹個圈,中間點起壹堆高高的火。小夥子壹邊彈大三弦,壹邊和姑娘跳舞。主要動作有跑三步,停兩拍,單腳前擡,原地跳躍等。舞步矯健敏捷,悠揚活潑,整個舞蹈充滿了熱情和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