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節是中國歷史上的重要節日,起源於祖先崇拜的故事,後有介子。[2]寒食節又稱“禁煙節”、“寒食節”、“百日節”,沿襲了古代的改火習慣。每年初春,氣候幹燥,不僅人們保存的火種容易引起火災,春雷的發生也容易引發山火。
在這個季節,古人舉行盛大的祭祀儀式,把前壹年傳下來的火種全部熄滅,即“禁火”,然後再鉆出來壹把新火,作為新的壹年生產生活的起點,稱為“換火”或“邀新火”。改火時要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焚燒谷神小米的象征,稱為人祭。
習俗沿襲下來,就形成了後來的禁火節。禁火與改火有間隔,史料有三天、五天、七天等不同說法。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陽節、龍舟節、龍舟節、正陽節、玉蘭節、天中節,是中國傳統的民間節日。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慶祝,它起源於古代中國。它最初是壹個在夏天驅趕瘟疫和龍的節日,後來為了紀念中國的許多歷史人物而增加的。
傳說戰國時期的楚詩人屈原在端午節投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也把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還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和介子推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