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首先是隱私泄露的問題。
現代社會,人們幾乎無時無刻不在接觸智能設備,無時無刻不在產生數據,被記錄。如果允許網絡平臺運營商收集、存儲和出售用戶數據,個人隱私將無從談起。
2.二是信息安全。
個人產生的數據包括主動產生的數據和被動留下的數據。刪除權、存儲權、使用權、知情權本應屬於個人的獨立權利,但很多情況下難以保障安全。壹些信息技術本身存在安全漏洞,可能導致數據泄露、偽造、失真等問題,影響信息安全。
3.第三個問題是數字鴻溝。
有些人可以更好地占有和使用大數據資源,而有些人卻很難占有和使用大數據資源,造成了數據鴻溝。數字鴻溝會導致信息紅利分配不公,加劇群體差異和社會矛盾。
如何面對數據倫理的困境
針對大數據技術引發的倫理問題,建立相應的倫理原則。壹是無害化原則,即大數據技術的發展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為人類社會的健康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服務。
二是權責統壹原則,即誰收誰負責,誰用誰負責。三是尊重自主性原則,即數據的存儲、刪除、使用和知情的權利應充分給予數據生產者。在現實生活中,除了遵循這些倫理原則外,還應采取必要措施消除大數據異化帶來的倫理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