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元代,高力在《脾胃論》中再次提出:“君藥最重,臣藥次之,臣藥次之。不能使臣過於狂妄,君臣有序,可以抗邪除疾。”
到了清代,吳進壹步解釋說:“主病者即對癥之藥,故謂之君。君子幾味而重,主要看這個。左軍認為自己是大臣,多了壹點味道,分量輕了壹點,所以匡軍不驕不躁。
回應部長的說可以做,數量可以進出,但是分量比較輕,準備通過導員做。這就是君、臣、輔的意思。“中藥方劑中的君、臣、佐、使,是中藥方劑配伍的壹種形式,是根據方劑中單味中藥的作用而確定的。君是主的意思,君往往是方劑中起治療主導作用的中藥。
如四君子湯用於治療脾胃氣虛引起的厭食、便溏、尿長、腹脹、面色蒼白或萎黃、語言無力、四肢無力、脈細或沈等癥。其配方由人參、白術、茯苓、甘草四味中藥組成。人參有很好的益氣健脾壯陽作用,但食欲差,大便稀。人參在四君子湯中扮演君主的角色。
白術也是健脾良藥,有很好的溫補脾的作用,但效果不如人參,滋補力弱。輔藥是指茯苓,茯苓有利尿的作用,同時可以健脾安神。中醫認為脾喜燥怕濕,茯苓能利尿。所以本方加入茯苓健脾更有效。
甘草是四君子湯中的使藥,它可以配合君藥人參、臣藥白術和佐藥茯苓的治療作用,同時將所有藥物導向需要治療的臟腑經絡,使治療效果更有針對性。有些方劑,如六壹散、白虎湯,按君臣輔的原則不壹定配伍,但其總的原則也是主藥與輔藥的關系。具體方劑如何搭配,要由醫生根據疾病的辨證來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