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山西和山西風光,人們往往會想到煤炭、陳醋、晉商等詞匯。除此之外,那些散落的古戲臺,都是默默無聞的藏在鄉下。山西現有金、元、明、清古戲臺3000多座,占全國古戲臺的五分之四。中國傳統戲曲已經衰落,但古老舞臺上的絢麗多彩並沒有消失——在山西人的心目中,舞臺曾是他們不能離開的精神聖地。山西的地方戲多達52個。至今,古拙仍有四大梆子和各種簡單的地方戲,保留了元雜劇的聲音。因為戲曲文化的繁榮,山西各地都有零散的農村戲臺。陽城縣北流鎮郭峪村的唐帝廟戲臺,依然延續著壹年壹度的廟會傳統。廟會上,人們在祭神的同時,少不了請戲班在古戲臺上表演幾出大戲。
高平市王寶村二郎廟戲臺是晉代最完整、最古老的戲臺。該戲臺發現於2003年,經文物專家確定年代為1183,比山西臨汾牛王廟元代戲臺早110年。這張十幾年前拍攝的照片中,戲臺屋頂的灰瓦大部分已經脫落,斑駁的墻壁保留著800多年前的模樣。
明末,寺內戲臺兩側出現了壹座新建築——雙層瞭望塔,底層為廂房,上層為專門的戲臺觀影場所。這種瞭望塔的出現也是對雙層門樓舞臺的壹種適應。明代以前,戲臺多為單層建築,戲臺壹樓有雙層門樓,可作為辦公空間,也為公眾活動提供空間。二樓是表演場所,舞臺兩側的翅膀可以供演員化妝使用。